6月19日下午,由四川省作家协会、四川省文联、重庆市文联、澳网(中国)官方网站联合主办,中共重庆市忠县县委宣传部、重庆市文艺家活动中心协办,成都诗婢家美术馆承办的“魂系中华—马识途书法展”在重庆市文联美术馆开幕。开幕式由巴金文学院院长赵智主持。
此次书法展集中展示马老的书法作品107幅,向建党百年献礼。在这107幅作品中,《满江红·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周年志庆》是马老于今年4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原创的词。还有“身老江湖仍矢忠,心存魏阙常思国” “百年苦战千秋业,全民奋斗万代兴”“强国富民待后贤,开疆建党仰先彦”等书法作品也是为庆祝建党百年而创作的作品,从作品内容可以看出有着83年党龄的一位老党员的拳拳爱国之心。
马老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家、著名作家、书法家。他从 193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,196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。正式出版的著作有二十三部,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大量文章。其主要的文学作品收录在2005年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《马识途文集》中。马识途先生自幼发蒙时即临汉碑,习汉隶,至今近百载。曾在成都、北京等地举办过个人书法展,并多次应邀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类书法展。
在成都居住生活多年的马老,老家在重庆忠县。少年时代他得到父亲和启蒙老师的教导,开始书法练习。他16岁出夔门,寻求报国之路,走上革命道路。业余时间和退休后他写小说,年逾百岁又开始研究古文字……这期间他始终没有放弃写书法。书法里蕴含有他的思想,熔铸着他的性格。少年出峡多年归,峥嵘岁月去。他此次回到家乡办书法展,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反响。
出席展览开幕式的川渝各界人士包括: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、常务副主席侯志明,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、常务副主席平志英,重庆市文联党组书记、副主席陈若愚,重庆市作协主席冉冉,重庆市文联党组成员、副主席龙川,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张瑞田,《书法报》主编兰干武,红岩文学杂志社编审刘阳,四川省作协副主席、四川作家书画院副院长伍立杨,重庆市文联活动中心主任李瑞,西泠印社社员、西蜀印社社长曾杲,《中国书法报》社长助理、书法批评家朱中原,中国书协会员、中国美协会员陈尔云,四川省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杨华,四川作家书画院院长杨宗鸿,四川作家书画院副院长、秘书长牛放,诗婢家文化公司总经理柏添,此次展览的策展人、诗婢家美术馆馆长赵文溱等。
除了马老的二女儿马万梅到场之外,马老的侄子,马老侄媳崔超等马老在重庆的多位至亲好友到场。此外,四川大学教授杨武能;中国工程院院士程天民,原解放军总后勤部西南局局长汪龙德,原重庆出版社社长李书敏,来自马老家乡的忠县的各界人士也参加了开幕式。
本次展览将持续到6月26日,面向大众免费参观。
开幕式之后,还举行了“马识途书法作品赏析座谈会”。
在座谈会上,来自川渝以及全国的多位书法家、评论家,针对马老的书法作品,进行了深入的赏析和评价。众人一致认为,马老的字是文人书法的卓越实践,其对书法形式和内容的融合一体,尤其是针对“文人书法”、“隶书到底该怎么写”入手谈起,认为马老的隶书实践,给专业书坛带来了宝贵成果,也给当代书坛带来很大启示。
“我们都是马老的粉丝。”座谈会由四川作家书画院院长杨宗鸿主持。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、秘书长张瑞田,《红岩》杂志社编审刘阳,四川省作协副主席、四川作家书画院副院长伍立杨,西泠印社社员、西蜀印社社长曾杲,巴金文学院院长赵智,《书法报》主编兰干武,《中国书法报》社长助理、书法批评家朱中原,四川省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杨华,四川作家书画院副院长牛放,诗婢家美术馆馆长赵文溱,以及来自马老忠县老家的老乡石英华、胡小平、秦勇等人,参加了此次座谈会。
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张瑞田:马老的书法写心性,写思想,写情感
张瑞田1995年就到成都拜访过马老,“当时马老已经能熟悉掌握计算机打字写作技术,我作为年轻人,当时都还在用笔写作,被马老深深激励了。事实上,他激励了当时很多作家‘换笔’。到了晚年,马老又换了一次笔——用毛笔书写。他跟我们讲起他的创作,包括《清江壮歌》等作品,思维敏捷,头脑清晰,步伐矫健。”
接着,张瑞田又详细阐述了马老的书法特点,他特别提到一个备受关注的“当代文人书法”这个概念,“在书法界专业圈子一些人看来,作家或者文人的字太个性化,没有根基。但我认为,像马老这样资深的作家,他是有根基的。在我看来,马老的书法是别开生面的,不可替代的,是当代文人书法的一道独特的风景。他不光探究汉字的结构,还表现内心思想和情感,不是为了得个书法奖。从马老的书法中,可以看到他经历过的艰难经历,能看到他的思想,能看到他的人品特点。这样的书法,是卓越的书法。写心性,写思想,写情感的书法,正是走在审美准确表达的正道上。”
《书法报》主编兰干武: 他的书法很滋润,跟他的生命长寿也是相关的
《书法报》主编兰干武对马老书法最深刻的印象是,“他的汉碑、魏碑,有厚重一路,也有非常清秀一路。今天在展览现场,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幅‘净心’。再一个是‘魂系中华’,写得非常有情味:厚重端庄之中有空灵俊逸,看出马老童心未泯。我们还可以看到,他的书法很滋润,与其顽强生命力相呼应,跟他的生命长寿也是相关的。他已经107岁了,还能创作不啜,是在我的意料之中的。”
四川作家书画院副院长伍立杨则重点提到,“马老身体力行深入介入社会生活,我今天在现场赏析了马老的沧桑力道,最大的感受是百看不厌。”
西泠印社社员、西蜀印社社长曾杲认为,“马老书法个人风格面貌十分有特色我是搞篆刻的 对马老的篆书非常震惊,也对马老的甲骨文研究非常期待。”他还提到,自己也收藏过很多当代书法作品,“但我从来没掏钱买过。收藏马老的作品,我是专门去诗婢家美术馆自己买的,以示我的高度尊重。”
《红岩》杂志社编审刘阳: 马老的书法赤诚,生命是一个奇迹
刘阳女士是《红岩》杂志社编审、作家、书法家。她开场就说,“这个座谈会非常真诚。作为一个爱文学的人士,我很少参加展览的开幕式。但是今天来参加这个座谈会,是我主观上非常愿意的。”接着她说,自己感佩107岁高龄的马老拿出107幅作品,以此庆贺建党百年,“这是他的初心。马老1915年出生在我们重庆忠县,是我们重庆的骄傲。 1938年,他加入中国共产党,找到人生道路,从马千木改名马识途。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找到自己的道路。马老是书法家,小说家,更根本的是他是一位职业革命家。从今天在展览上看到马老的作品,赤诚,热情,犹如赤子,让我深切感受到马老蓬勃的生命力。马老经历过大风大浪,几次战胜病魔,是一个活生生的传奇、奇迹。我们的生活需要传奇、奇迹。”
《中国书法报》社长助理朱中原:“马老的书法跟他的文学是一体的”
在《中国书法报》社长助理、书法批评家朱中原看来,马老的字是“典型的文人书法”。接着,他阐述了到底什么是文人书法?“其实一部中国书法史,就是一部中国文人书法史。其中所体现出的文士精神,恰好是当代书坛所缺少的。马老的书法跟他的文学是一体的。专业书坛中,我们看到技巧高超的书法作品。但是我们很少看到技巧与文章高度统一、完美结合的书法作品。马老的书法是践行了中国文人书法精神。马老的字以隶书为主。当代书坛,隶书家很多,但是问题也很多,比如缺胳膊少腿的那种写法风气一窝蜂,而忘了写隶书应该直奔汉代的磅礴气息而去。隶书到底该怎么写,马老的隶书实践,给我们带来很大启示。”
四川作家书画院副院长牛放:马老真正实践了“我手写我心”的书法正道
在牛放看来,马老的书法功力和古文修养深厚,他自己创作诗歌、对联、哲理短句,又用书法表达出来,真正实践了“我手写我心”的书法正道。接着他还提到自己所感受到的几个“罕见”。其中包括“迄今为止,党龄长达83年,还在不断增长,罕见;马老107岁还在继续举办个人书法展,却称自己是‘写字人’而不敢自称‘书法家’的低调谦卑,有着活到老,学到老的状态。这种对书法艺术充满敬畏的低调谦卑,是极其罕见的;就其书法艺术而言,马老从小临池古代汉碑、习汉隶、学名帖,他尊重敬畏中华文化,寻求古法,守护传统,孜孜以求学而不厌,意志坚定方向明确。效法传统不逾矩,愈百载而不改初衷,罕见。”
马老女儿马万梅:对子女没有好好进行书法教育是父亲的遗憾
身为马老二女儿,在座谈会最后环节,马万梅对“大家为马老举办这个书法作品座谈会,特别特别感激。刚开始得知要办书法展,我其实很忐忑:请得来专业书法评论家吗?看到你们来了,而且谈得这么深入,我真的非常感动。”她还谈到,新中国成立后,父亲很多时间用来搞祖国的建设,工作很忙,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,所以马老的书法,没有被子女继承,这也是一个遗憾。“但他还是给我们讲过他小时候练书法的一些细节,比如手里要握着鸡蛋,手臂上要放一碗水,很辛苦。”
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、常务副主席侯志明在座谈会上提到,“上次去看望马老,他还跟我说,他很想去北京参加中国作协第十次作代会。我们也非常期待接下来还继续为马老办书法展,咱们也可以继续再在马老书法展上相聚。”
渝公网安备:50010302002751号